一
近日,由中式奇幻《中国奇谭》改编的长篇动漫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爆红,传统文学经典《西游记》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影片彻底颠覆了《西游记》固有之“唐僧取经”的高贵母题和“金蝉历难”的先验性游戏规定,将视角聚焦于底层打工人的生活现状和生存逻辑,以一则笑中带泪的无名小妖逆袭故事和励志主题,引发万千普通职场打工人的情感共鸣。
放眼望去,《西游记》俨然已成为现代职场中一个常说常新的热门话题。
早些年,唐僧、孙悟空和白骨精摇身一变,披上现代人的华丽外衣,以职场领导与员工、创业成功人士与失落者的身份写起“三地书简”,诙谐幽默的网络搞笑载体,演尽了现代职场风云和人性流变。马伯庸的《太白金星有点烦》奇峰突起,标志着《西游记》职场文化的迭代更新。它巧妙地从职场生态的视野切入大众耳熟能详的西游故事,围绕取经团队的组建和八十一难的设计、策划和实施,从机构制度、运行机制、人际关系等方面对《西游记》作了全新演绎,从而完成了一次最为全面而深入的职场解读。
展开剩余83%从一代人弥足珍贵的童年回忆,演化为一代人奉为圭臬的职场宝典,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西游记》都可以成为代表时代前沿气质的文化烙印,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与此同时,在职场这个与时俱进的“赛道”,人们对《西游记》的职场解读,经历了从芜杂到精深,由恣意搞笑转向追求学理、文艺欣赏的裂变,也顺利勾勒出一幅意味深长的大众心理转变曲线图。
现代职场与《西游记》一次次撞出火花,与我们身处的时代不无关系。在当下,人不分老幼,地无论南北,所有的人都俨然成为职场人。如果一定要说出区别,也就只有直接与间接、进行时与过去式的区别。职场的情势和变化,折射社会大势,事关民生大计,所以大家都与职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艺作品给予普遍且持续的关注,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我们一旦以职场人的身份、从职场文化的视野阅读《西游记》,在与人物共振的同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西游记》便会随即在主体滤镜中呈现出职场的模样。借用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术语,这是文学作品“溢出的意义”。它是由读者读出来的。
二
《西游记》走进现代职场,是传统经典融合新鲜的现代元素和文艺娱乐特质,吸纳大众文化相对粗放、流行的“草根”气质之后产生的价值重塑和形态复活。
事实上,《西游记》确实经得起职场维度的聚焦。无论是取经队伍内部的聚散离合,还是八十一难中各方势力的互缠博弈,都与职场文化高度契合。这本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扛鼎之作也就天然具备现代性职场解读的基础。正因如此,无论是早期的“三地书简”,还是时下的《太白金星有点烦》和《浪浪山小妖怪》,都是这部文学经典与时代、与社会、与全体职场人之间的精神共振。
我们乐意看到,对于浮沉于职场的读者大众而言,《西游记》已经成为了一部厚重且形象的职场教科书。
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健康的职场,首要的是具备健康的企业精神,核心要素有二。其一,团队合力,顺境时戮力奋进,逆境时抱团扶持。其二,个体活力,上下各配其位,人尽其才,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做成最好的自己。这两条也恰是团队精神的两面:企业管理者为员工搭建宽阔的舞台,员工把各自优势发挥至极致,并且彼此互补,形成大于全部个体之和的合力。
唐僧师徒之所以能够取经成功,很大程度在于这是一支优质的团队,一个优质的职场,其高昂挺拔的团队精神成为成功的重要保证。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对取经团队作选择性“透析”。
唐僧作为团队领袖,其价值在于举旗定向。举旗,将一众团队成员聚集在取经的大旗之下;定向,为团队指明前进的方向。历史上的玄奘大师以一己之力完成取经伟业,史称“万古风猷,一人而已”。随着后来小说的演绎和神魔的介入,其精神高度遭到侵削,唯一不变的是他取经的执着。唐僧立誓一路向西,“逢庙烧香,遇寺拜佛,见塔扫塔”,不到灵山即死也决不回头。相对于这种执着的信念和高洁的德行,其它诸如昏庸、怕死、耳软、嘴碎等个性缺陷,都是瑕不掩瑜。在现实职场中,“带头大哥”的意义正在于掌控全局,决策当前,擘画未来,引领发展正道。他可能不常在公司晃悠,但其精神气息无处不在。唐僧具备这一特质,对取经队伍来说已经足够。
孙悟空是业务能手,执行层面无可替代的专业骨干。作为取经先锋,他开山搭桥,斩妖杀怪,确保了唐僧取经的圆满成功。几乎每一个职场人都确信,一个企业,无论大小,只要拥有一个或若干个孙悟空一样“特别能战斗”的业务精英,便能无往而不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八戒不讨喜,德行和能力都乏善可陈。但在我看来,他代表着一个宝贵的因素:运气。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不是也需要一些好运、一员能撞大运的福将?
“傻人有傻福。”猪八戒虽蠢,福气却令人羡慕。他的一生,除了开场因调戏嫦娥被贬人世化为呆猪,有些悲惨,前后两段经历都堪称“躺赢”:最初得道成仙是“忽然闲里遇真仙,有缘立地拜为师”,悠哉悠哉就遇到世人遍寻不得的仙人,说“瞎碰”都是有所辱没,将之形容为“被神仙拥抱”才恰如其分。后来,他不仅遇到了好老师——唐僧,而且等到了好机遇——取经。他跟随唐僧去灵山取经,建功立业,最后不仅漂白了猪妖的身份,还得道做了菩萨。这近乎完美的结局,怎能不让众多在职场苦苦挣扎、奋斗的现代打工人羡慕!
三
在《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和“金蝉历难”是高于一切的先验性神话逻辑和游戏规定。白骨精吃唐僧肉,六耳猕猴私自取经,都属于个人野心超越了《西游记》既定的度,所以注定身败名裂。这个“度”看不见,但却是客观存在,它决定着你在职场能走多远,行动是否获得成功。
八戒和悟空在取经队伍中的不同境遇,也可以给职场人一点警醒。大凡职场中人,最为纠结、困惑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人缘和谐,心情舒畅;反之则难免心中酸楚,抑郁缠身。如果与领导势若冰火,则必定整日里胆战心惊,惶惶不知所归。
在这一点上,孙悟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起到一些警诫和启示的作用。悟空师从大神仙须菩提祖师,出身名门,手捏筋斗云、七十二变化等上乘法术,起点高于别人多矣,但踏入职场以后,与玉帝、如来、唐僧三位领导都不能和谐相处。虽然领导各有昏庸不明,但一而再、再二三与各路领导闹掰,悟空也需要从自身做些反思吧。他指责玉帝无能,叫嚷如来失信,蔑视唐僧“脓包”,具体原因各异,但整体根源一律,即欲望和野心爆棚,无限高估自我价值,不尊甚或挑战领导的权威。
从这个角度考量,悟空的结局已然注定:反玉帝大闹天宫失败被擒,斗如来被镇压五行山五百年,轻视师长则被套上了紧箍咒。孙悟空崇尚自由,渴望尊严,最是受不得气,但他既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也挣不脱唐僧的“魔爪”。有人说,这便是他成长和成熟的代价。
领导的权威不宜轻易挑战,改善处境最好的办法是提高自我实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广积善缘,逐步创造晋升、腾飞的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在团队脱颖而出,抑或将彼替而代之,都是水到渠成。即使犯错在先,在领导那里留有“案底”,也未必能说前途尽毁。唐僧师徒包括白马都有前科,但他们通过不懈追求,最后都修成正果。可知要开缰脱锁,改变戴罪之身,关键是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不是简单的与领导硬扛,更不应消极地躺平、摆烂。
当然,从积极方面来考量,欲望和野心也是推人前进的动力,是胸怀大志的内驱和外现。那浪浪山的小妖怪籍籍无名,在西游妖怪榜没有一席之地,也挤不进观音菩萨的难簿。但它一旦志存高远,敢于颠覆《西游记》固有的逻辑禁锢,打破九九八十一难的固定结构,以大无畏的毅力与智慧,将取经路上的各路妖魔划除干净,就能实现从挣扎底层到笑傲江湖的华丽逆袭。
它展示的,是另一个西游世界中气韵生动的异样景象。
发布于:上海市嘉旺网-炒股配资基础知识-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做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