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句话,确实让人愣住。韩国社会学家金道南在电视台上,直接说“全世界只有韩国看不起中国,而中国青年眼中根本没有韩国”,现场一片哗然,这种直白,在韩国那种相对保守的社会挺少见。网友一边“哈哈哈”,一边也开始琢磨,这到底怎么回事,中韩之间,真有这么大认知差吗?
中韩两国关系,绕不开历史。说起东亚近邻,要追溯到几千年前。当年朝鲜半岛从文化到制度全盘受中国影响,汉字、儒家、宫廷礼仪、官僚体系,全是“中华老哥”模板。一直到清朝末年,大清家道中落,日本崛起,甲午一战结束,朝鲜从“中国的藩属”变成“日本殖民地”,整整半个世纪。二战一结束,半岛光复,摇身一变分成南北,韩国靠着美国扶持走起出口导向路。70年代首尔还是破破烂烂,80年代三星现代已经能横着走,2015年韩国人均GDP两万七,亚洲“经济奇迹”招牌。
中国也是曲折。新中国建国那会儿,政策折腾不少,经济缓慢。改革开放一搞,变化太快,城里打工、下海经商、私企冒头,大把外资进来。十几年,中国直接超了日本一头,GDP全球第二,2015年十一万亿美金,说成“世界工厂”不过分。高铁、互联网、电商、科技……中国成了另一个世界。
中韩都成功进化一轮。可问题有意思:韩国社会,居然还是不少人觉得中国“穷,脏,乱,差”。不少节目、韩剧、新闻,提到中国画风永远是大妈抢购、工厂雾霾、马路糟乱。问起韩国人,有人还一脸自豪,说他们是“先进国家”,中国不过是“发展中国家”。这种拿老眼光看新局面的样子,归根结底,多少还是历史优越感作祟,再加上传媒选择性报道。你说韩国看不起中国吧,他们倒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金道南站出来戳破“泡泡”。在节目上,他反复强调,韩国人脑子里那个落后的中国,其实早就不存在了。他去中国,看见的场面完全不一样。首都北京交通什么样,地铁有多快,科技产品遍地,高楼大厦、街头手机支付、物流配送,比韩国更现代。他说韩国人根本没意识到“中国企业家精气神有多足”,像华为小米早成国际品牌,技术上和三星你追我赶。最让他诧异——中国年轻一代,眼里真的没有韩国。
这不是一句玩笑。你去北上广深的创客空间逛一圈,好几个中关村“独角兽”团队,讨论的“世界地图”里,韩国基本没位置。说信心,这一届中国青年算是最有自信的一波,关注就业、创业、留学,讨论美国、欧洲、硅谷,或者东京伦敦纽约,韩国?仅是K-pop偶像、爱豆和韩剧。翻数据,2015年出国留学潮大头在美国英国澳洲,去韩国的只有寥寥几万人。至于学习对象?中国关注科技、资本、管理,美国清华、斯坦福,还有哈佛牛津常提,韩国企业在哪?很多青年甚至分不清韩企在中国做了什么项目,对三星、LG的认知,也就限于买电子产品。
文化圈的影响,当然有。中国市场很大,韩剧韩流火过一阵,但更多是作为娱乐消遣。饭圈团体在微博追星,也就打打榜、做周边,追个流量。比起韩剧热,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欧洲奢侈品才是消费升级的代表。你跟现在的大学生聊创业,提社区团购、AI 智能、芯片制造、消费金融,他们聊什么都是中国的企业、中国的风口。韩国?关注度只在音乐娱乐。
韩国社会的这种认知延迟,和中国“世代更迭”有很大关系。其实韩国经济增速早就放慢,人口开始老龄化,年轻人就业压力很大。可城市风貌不会一夜变化,首尔现代化,韩国人就以为自己还是亚洲顶流。用金道南的话说,他们还在“以为中国是80年代”,但现实华为年营业额跟韩国GDP快持平了。中国的科技、制造、基建水平远超过去,韩国社会却没能跟上节奏。
韩国媒体还经常喜欢对中国做“点状批评”——只盯着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网络舆论之类的问题,说太大了网友就觉得自己过得比中国人开心很多。其实现实是2015年以后,韩国手机、汽车外销中国市场一路滑坡。像乐天、易买得、现代、起亚,不少品牌被中国本土企业追上甚至超越。AI、半导体、电商、通信,韩国过去的“技术自豪感”,近十年逐步被中国赶超。但韩国社会对这些变化,自身感受有限,媒体也倾向性报道,负面多,正面少,普通人更难获取和自己利益相关的新信息。
偏见带来的最大后果,其实是“互相看不见对方”。2016年的萨德事件,爆发速度就像点火,背后一个原因就是互信太少。韩国社会低估了中国“动真格”的反应,觉得中方就是“喊两句”以后就算了,结果中国庞大市场一朝说关就关,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大面积缩水。乐天撤了,韩企哀鸿遍野,旅游业也受重创。韩国社会再回头,才发现中国这张牌分量有多大。
其实大国崛起的“心态转换”,比数字变化还难。韩国过去几十年走过“由弱变强”,习惯了优越视角;中国这边自信心膨胀,对外参考直接拉高到全球顶级。你看中国青年这届,他们的世界观完全是国际化、科技化、未来感。追逐的是“创新、资本、科技、生活方式”,大多数人对韩国的兴趣,停留在滤镜、偶像、爆米花文化层面。产业层面,很难有敬畏感或者依赖感。
也有人问中国青年,怎么看韩国,答案就是——不怎么看。不是敌意、也不是无视,就是单纯“不在视线范围”,完全没韩国这种“踮着脚对着别人指指点点”的状态。多数中国人觉得自己国家大,有自信,视野广。韩国那么小的国家,经济也就国内一个省的水平,有啥可比。你真让中国青年选未来榜样,选合作者,大部分都会往欧美、大国看,甚至优先看新加坡、东京,都不大愿意选韩国。
但反过来想,韩国社会对自身定位的调整,其实也在悄悄发生。中韩两国光地缘关系也躲不开,经济上互补,无论产业升级还是市场互通,都需要对方。韩国学者金道南冒出来说出自己的观察,一定程度也是韩国人在适应“邻国变成大国”的现实。近些年,韩媒对中国正面发展报道多了点,中韩之间文化、科技交流也多了点。韩国新一届政府提出“平视中国”的政策,尝试跳出以往框架。认知的变化很慢,但过程出现了。
认知落差其实带来的不只是误会,也有机会。你没兴趣对方,对方却不得不看你。韩国市场体量有限,中国产业升级空间巨大。未来无论是品牌出海,人才流动,还是资本合作,这种“谁看谁、怎么看”的态度都会继续变。中国的全球化青年一代会继续关注更大的舞台,而不被邻国限制;韩国社会若能正视新变化,也有可能再融入大格局。
很多网友看到这句话,会乐,说韩国人自信心太足。但有的也会想,咱们是不是太容易以为自己是世界焦点,其实国外媒体想不想中国还不一定。中国的强大让自己人有安全感、不焦虑,邻居的误解不影响大局,但如果真有一天,韩国学界、舆论都能像金道南直接跳出来看现实、中肯发言,中韩两国的认知摩擦就会变少,合作反而会变多。这种变化,不靠谁画个蓝图,靠的是“你变我也变,大家都见过大世面”。
一句话叫得很响,全世界只有韩国看不起中国,中国青年眼中根本没有韩国。其实这句话说穿了就是——谁都活在自己的认知里,有人往前看,有人回头看。中国在向前走,韩国也得跟上来。未来谁瞧得起谁、谁把谁放在眼里——不靠喊口号,分量多大,事实说话。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嘉旺网-炒股配资基础知识-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做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