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上海“五个中心”中,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重要引领、服务、支撑功能。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发布了多项重大金融政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重大政策利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党委书记章玉贵教授看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围绕“金融高水平开放”与“科技产业赋能”两大核心,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持续强化上海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增强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地位,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更好服务科技强国和金融强国进程中不断实现新突破新提升。以下是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培育和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既是推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支撑,也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力和对外释放高水平开放红利的核心枢纽平台。其中,通过持续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推动上海由区域性的开放枢纽跃升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关键枢纽,是国家支持上海建设强大国际金融中心的重中之重,也是重要战略支点。而当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金融中心越来越重视对大科技平台和高科技企业提供强大融资服务和价值发现功能时,上海如何借鉴纽约等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经验,强化科技产业赋能,夯实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核基础,则是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另一战略支点。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高基准和新机遇
今年陆家嘴论坛之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步入新一轮的政策落地阶段——
7月3日,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创新、优化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制定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等34条措施复制推广至其他自贸试验区;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就新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以适应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发展需要;7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正式发布并施行……
上述举措表明,国家及上海正围绕“金融高水平开放”与“科技产业赋能”两大核心,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持续强化上海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增强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地位,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更好服务科技强国和金融强国进程中不断实现新突破新提升。
之所以高度重视协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既是落实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特别是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国际货币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前瞻性布局。
按照《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和《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上海在未来十年要“全面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现代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在显著增强金融体系的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与风险管理中心地位。而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就要在强化金融服务功能、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业进一步国际化、金融发展与安全统筹兼顾以及提升金融专业服务水平等五大方面精准发力,尽快缩小与纽约、伦敦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在核心指标上的差距,有效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正向多极化发展。作为全球主导性的货币,美元走势受到美国对外经济政策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1973年以来的最差上半年表现。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按全口径计算,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全球第三。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人民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交易、结算、投融资和储备货币,短期内还难以实现美元那样的全功能、大当量和主导力,从而约束了境外投资和交易主体长期持有人民币的偏好。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可兑换性,即“变现能力”,是上海成为人民币计价的世界级资产配置中心与风险管理中心必须突破的发展瓶颈。
高水平双向开放:国际金融中心的持续动力
国际金融中心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与金融相关的要素市场体系健全、规则透明、交易活跃、流动性好、辐射力强等。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变迁史来看,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真正具备国际金融中心全要素功能的当属伦敦和纽约。上述两大城市,之所以长期位居全球金融中心之巅,除了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营商环境、高效有序管理以及发达的制造业和密布全球的贸易网络之外,还与两大城市长期深耕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致力于服务本国和全球市场主体,不断完善金融制度与法治体系,积极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以及持续提升适配性监管能力等密切相关。其中,保持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是持续吸引产业和金融资本尤其是全球科创资本集聚的基础性条件。
对上海而言,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为代表的相关交易平台,已成为国际同业中的“金字招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债券托管规模位列全球交易所之首,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多个商品品种的交易量排名世界第一。这是上海由区域性的开放枢纽跃升为全球金融体系关键枢纽的重要基础。不过,上海还需对标纽约和伦敦,有序放开全球融资主体登陆上交所的准入门槛,发展更具流动性的二级市场,以增强在沪金融市场的资产流动性,优化外资收益汇出流程。与此同时,推动本地监管规则与国际通行做法有序对接,加强与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合作,以吸引境外长期资本入市,进而为中国国债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可信抵押资产创造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我国在岸金融市场短期内无法大幅放开的现实约束,需要通过制定特定的、宽松的监管政策为境外机构回流国内进行人民币资产投资提供新的交易市场,此举是上海建设成为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的关键之举。由此,设立离岸经济功能区,建设高水平的离岸金融市场以及配套的税收政策和监管制度就成为必然要求。现阶段,上海加快推进离岸金融市场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在香港已建成混合型离岸金融中心,具备相对成熟的离岸人民币交易网络的背景下,上海如何提供适配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境外机构再申请一个单独的离岸账户参与上海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这需要进一步加大机制设计和制度创新。
就操作层面而言,在境外人民币资产存量增大的背景下,上海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重要功能,是为人民币资产的国际持有者增加有效的回流通道。建议通过制度设计,推动高水平双向开放,即在现行金融体系之外,构建一套对标国际通行规则、适应离岸业务发展的国内现行规则,确立管辖权在上海的政策基准,以尽快构建一套既能高水平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又能引领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制度体系。适时在上海离岸市场推出国际化的交易品种,提供与香港、伦敦等市场具有差异化竞争的金融投资工具,让国际金融机构能够通过机制设计和政策落地分享人民币国际化红利,以更大程度吸引上述机构在上海离岸市场投资人民币资产,促进境外市场主体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偏好。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形成香港和上海两个市场良性互动,为境外机构提供高水平投资交易和风险控制的金融创新与服务体系。
科技产业赋能:锻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核基础
现代金融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推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发展的原动力就是科技进步及其产业化。随着金融的深化和科技创新的加速迭代,特别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产业生态不断变革的今天,现代金融早已不是一般的资本品,而是深刻影响着实体经济发展和技术变迁走向的体系化存在。现代金融之所以被称为“国之重器”,不仅是因为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液,更在于其对一国科技、产出、创意以及国际协调力与领导力的全面“萃取”。而基于全球分工的视角,现代金融的本质还是基于一国强大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和资本的资产定价权的有效整合。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无一例外都是科技与金融高度发达且相互促进的城市。最近十年来,纽约的科技产业产值增幅遥遥领先于服务业,纽约的创业生态系统发达程度和渗透力仅次于硅谷,伦敦的科技生态系统同样十分发达。如在全球最新的独角兽企业分布城市排名中,纽约仅次于旧金山位列全球第二,伦敦则是独角兽特别集中的城市。与此同时,纽约和伦敦还
嘉旺网-炒股配资基础知识-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做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